25岁之前我都干了点啥

最近自己在整理一些老旧东西,也正好想聊一聊25岁之前我都干了些啥,因为每次写简历的时候,都会觉得25岁大学毕业是一件不光彩的
事,但从内心坚定地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,因为我的求学之路与大多数同学不一样。

超生的农民

我出生在四川省东部地区的普通农村,父亲是当年从镇上下放的知青,母亲则是大队当时宣传队的骨干,最初他们响应党的号召,生了一个男孩,高高兴兴领了独生子女证,但这个男孩不是我,是我哥。后来觉得一个小孩在农村成长太孤单,于是有了我。有了我之后,独生子女证及相关待遇均被取消,还被罚了款。由于我爸是知青,属于城镇户口,所以按政策可以给一个小孩上城镇户口,于是我哥顺利登记在城镇户口行列,我则跟母亲上了农村户口。在印象中,当年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是有明显区别的,城镇户口应该不上交公粮了吧,但我们小孩子根本没啥感觉,到处跑到处玩。现在农村户口不仅不上交公粮还有各种补贴,所以好多人还千方百计想转为农村户口,我觉得有这种想法的人是可耻的,是为了钻政策的漏洞,迟早得不偿失。现在看多了听多了,才觉得户口这事本身就值得商榷。

在调皮捣蛋过程中度过小学

记得5岁左右的时候,我家搬到了镇上,我哥上的小学就离家不到20米,我觉得好玩就跟着去上,第一节课就被老师教育,从此也不再进他们教室了,没事的时候会爬在窗口上看他们上课。到了我该上小学的时候,适龄小学只有一所,每天上学必须穿过整个镇的主要街道,所以每天母亲都会嘱咐一阵。隐约记得小学有一年,因为看别人打架,不小心踩到了别人刚松的土,最外层的黄橙色毛衣被没收了,后来经过父母交涉才拿回来。非常深刻地记得,母亲经常用哥哥取得的成绩鼓励我,比如哥哥某次数学考试获得了全区第一,让我跟着学,所以他一直都是我学习的榜样。直到小学快毕业了,我才拿回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张奖状,现在还记得拿回奖状时,母亲高兴地样子和不断的鼓励,应该说就是这些鼓励,让我在初中不断努力。但后来有次聊起这事,她老人家已经忘记了,可见对孩子适当的鼓励是多么的重要。

初中的小得意

在小升初的过程中,一下考到了全镇前列,尽管全镇加起来同班也就100多个孩子,但这大大激励了自己的学习动力。有时候适度优越感会让自己感觉很自信。在接下来的几年学习中,每年期末考试都会得到一张奖状,慢慢地我家的一面墙壁都快被我哥和我的奖状貼满了,常有路过家门看见奖状的人,都跟父母赞扬我们一番。时间慢慢到初三,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选择,由于我们镇上当时的风气主要是考中专和中师两种,所以我也沿着哥哥的路子考取了中专统招,在当年统招还是包分配工作的。这在后来看来,决策是错误的.这种想法局限了自己更大的发展,得到的是摆脱了农村户口,有一个简单的工作而已。

情窦初开的中专生活

1997年8月初,录取我的学校是四川省泸州化工学校(现更名为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)无机化工专业,当时她还属于国家级重点中专,毕业生能到西南各大重点化工企业就业,这对于出生农村的我们有极大的吸引力。9月初,父亲送我去学校报到,心里还特别美,一个班49个人中,只有4个同学是统招,不仅学费少了很多,而且每月还有28元的生活补贴(后来上大学才每月23元)。特别是大家都很纯真和善良,还有校园里一下有了太多美女了,感觉太幸福了,特别是当心仪的女孩就在你前排,除了节假日外每天做早操,上晚自习也觉得很好。后来有同学退学去参加高中复习,当时还觉得好傻(现在觉得当时自己目光好短浅)。几年中发生了很多有趣有意思的事,很多时候想起来整个中专生活都是美好和值得回忆的。

下面是部分当时的照片

军训照

个人照

排球获奖照

去化工厂上班

2000年中下旬,尽管我们是4年学制,但各大企业依旧早早开始来学校招人,传统招人企业有云天化,希望集团,宜宾天元等。但也有例外,就在那年冬天,一个上海的化工厂(上海蓝水化工股份有限公司)老板来了学校,有机专业、分析专业、仪表专业及无机化工专业的一批学习优秀的学生被集中到一个教室,等待被挑选。这次共选中了12个学生,包括我和同班另外两个统招生。在快要离开学校的时候,看到广告宣传栏光荣榜把我们写了进去。

后来,12个小朋友就踏上了开往上海的火车,在火车上还为一个同学过生日,于是火车的行驶声和我们稚嫩的生日歌声交织在一起。第一次去上海,心里也很开心,沿途风景,着实让我感觉到江浙的富饶。到了上海后,就坐上厂里安排的车直接送到了厂区宿舍。这一年,我们都是在上海过的除夕,12个人也很团结,没事的时候,骑上自行车出去转转,到中学打篮球,在宿舍打双升扑克。这一切看来都很美好。

名人故居前留影

由于在中专时,自己已经过了自考的很多科了,还有约5科就可以拿到大专文凭了,本以为可以在上海延续之前的考试,但就是不行,即便这样,我和同班的另一名同学还坚持报了自考,从零开始,这在后来发现当时太过于盲目乐观。

自考照

2000年农历新年过后,我们被分配到第二车间不同组进行24小时倒班工作,带我们的有不同的师傅,我对陈师傅、龚师傅的印象很好,加上之前对我们很好的朱师傅,我们觉得尽管听不懂上海话,也感觉不到“上海人排外的气氛”。随后不久传来大伯去世的消息,大伯是很关心我哥俩的,当时心里非常难受,就只能在没人的时候对着厂区后面小河狂喊,发泄发泄。唯一值得欣慰的是,他在临终时已知道我在上海上班了。(大伯请安息吧,我已定居北京,并在北京成家了)

在厂里上班的时间越长,就越能体会到上晚班的辛苦,整个生物钟都是颠倒的,慢慢感觉现实并非如想象来得美好,开始为自己以后要走的路进行思考了。与我不谋而合的是,同去的12个同学中大部分都开始担忧自己未来的发展。2001年6月,我们获得了毕业证书,但随后不久我班一位较为有经济头脑的同学就离开了厂子,这也导致了我们内部不同思潮的涌动,有人提出要回去读书,有人提出回家做事等。2001年9月11日,那天我们还在上班,就听说美国世贸中心两栋楼被飞机撞了,当时还并未意识到是被袭击了,觉得这么强大的美国怎么能出这种事呢?此时,12人中只剩下了包括我在内的6人。走的人中不想回来的人多,但也有极个别人还想回到厂里。

厂里照片

后来一段时间里,我和另一位同学探讨以后的发展方向,经常不知不觉就到了凌晨2,3点。最后我们的决定是,只有考取大学,才能继续不断前行,但我们的观点略有不同,他希望若能从高二开始读,最为妥当,而我觉得只要自己努力点,直接从高三开始读也没什么问题,毕竟我们已经比高三学生的年龄大了(这里也间接证明了他比我的高明)。想法确定后,与家里父母商量,我先他于2001年9月25号回到重庆,几经周折才直接插入重庆二十九中进行学习。

真实的高三

进入高三学习后,不仅要自学高一高二的课,还必须跟上高三的课,那一年,我确实是在与时间赛跑,每天披星戴月很习以为常(以至于后来在软件行业的连续38小时加班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)。尽管如此,除了语文,其他科目几乎很难达到90分的及格线。付出和收获极不成正比,即便这样,上大学的信念也未在我心底被浇灭,并且坚信一年足已改变一个人的一生,直到最后一次摸底考试,我的成绩有了大幅提升,几乎从最后几名蹦到了中游地带,把老师和同学吓了一跳,因为在我的考场里除了全校最后几名就是非渝户籍的学生,绝无抄袭的可能性。

中国的高考跟政府宣扬的主义是一样的,都具有中国特色(或者说高考政策就是中国特色的组成部分),只有回到户籍所在地才能参加高考,也就是说,我必须回到四川的县城才能有资格参加高考,这下让我很为难,是否能参加2002年高考还都是未知数。经过很多努力后,在政策的允许下,终于我以高三复习生的身份有资格走上考场了,这次考试也是我这一年考得最好的一次,当时的分数超过重庆的录取线近60分,但同样的成绩也只是刚过了四川二本的统招线。在我收到包头钢铁学院(2003年更名为内蒙古科技大学)录取通知书时,我知道这是我新的希望,里面包含着这一年来很多人的帮助,直到今天想来也非常感动。

那一年很多事值得我记住和感恩,还有一些事在不断激励我向前努力。

勤奋上大学但眼光狭隘

上大学后,自己如鱼得水,从2002年到2006年,一直很努力的完成学业,每学期都能获得学习一等奖学金,还多次获得社会活动二等奖学金,到毕业时综合分数排名整个专业第二名。下图是我获得的部分证书。 部分获奖证书

即便是这样,到找工作时,也遇到一些困难,因为学的内容与公司要求掌握的差别较大,至少部分公司更希望招一些培训学校出来的人因为更容易干活。现在参加一些技术活动时,经常能看见在校学生的身影,都会觉得他们真的很了不起,他们的眼界是开阔的,至少不固步自封。

毕业时我快25岁了。

寄语未来

回首这些年,有得有失,希望有一天,我再回看这篇文章时,仍能激励自己,因为最苦的时间已悄然过去。

每一次选择都很重要,但自己的选择一定会遵从我心。